移动客户端

|

官方微信

|

官方微博

|
长安播报:
中国市场魅力升级,英国企业纷至沓来
银川31死爆炸事故原因公布

  今年4月,英国国家馆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。消博会首次举办“英国品牌日”,多种多样的英国品牌酒水、服饰、保健品、护肤品吸引了大量观展者驻足。在本月刚刚落幕的第135届广交会上,也有不少英国工商团体和企业的身影,包括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,以及特易购这样的大企业。过去一年,英国企业对中国的贸易投资合作悄然升温。去年9月,英国担任服贸会主宾国,举办了包括专家讲座、产品演示和商务招待会等70多项活动。位于综合展区的英国馆内,缩小版的伦敦塔桥矗立中央,寓意中英之间架起了畅通贸易的合作桥梁。今年初以来,英国的头部大企业,包括汇丰、渣打、力拓、保诚、阿斯利康、葛兰素史克、普华永道等,纷纷派高层访问中国,推动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及合作。

  回顾历史,工商界不仅是英国最积极务实的力量,也是最早探索同中国交往的群体。早在70多年前,当西方对华贸易封锁时,英国一群工商界人士就组团访问中国,打开贸易大门,被称为“破冰者”。70年来,几代“破冰者”见证并积极参与中国发展和改革事业,在互利合作中实现自身发展壮大。

  近3年来,中英贸易额保持在1000亿美元上下。英国是对华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,2023年达54亿美元,增幅71.6%。英国也是中国对欧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国,2023年投资26亿美元。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创造大量工作岗位、推动经济发展,是海量商品和服务进入对方市场后,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。

  中国市场对英国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。出席服贸会的英国商业贸易部国务大臣多米尼克·约翰逊表示,中国是世界第二大、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,英方希望能够发掘中国市场的机遇,进一步拉动英国的服务贸易。在华英国商会发布信心调查报告显示,46%的受访英企对2024年中国商业前景持乐观态度,高于上年的31%。英中贸易协会预计,2024年英企将加大在华投资,中国将仍是很多英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关键部分和收入来源地。

  英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来源之一,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的一系列利好政策。渣打集团负责人表示,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令人激动,投资中国毋庸置疑。2023年1月,渣打证券(中国)有限公司获准设立,成为2020年中国取消外资在证券公司持股比例限制后,首家获批新设立的外资全资控股证券公司。伦敦金融城市长访问中国时表示,英国和中国在金融领域合作前景广阔,伦敦金融城希望积极参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。

  第二个信心来源,是中国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,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。英国知名药企阿斯利康在华累计投资近30亿美元,引进全球创新药物近40种。阿斯利康计划在青岛新增投资,在山东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链,成立青岛—阿斯利康罕见病国际创新研究中心。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表示,中国市场有良好的营商环境,是外商投资非常好的选择,阿斯利康将在中国持续扩大布局。

  第三个信心来源,可能也是最显著、最重要的一点,是中国广阔、繁荣的消费市场。中国有充满活力的超大规模市场,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,2035年可能增至8亿,为各国企业创造巨大机遇。英国企业纷纷表示看好中国市场,将加大在华投入,渣打集团视中国为最具战略重要性的市场,力拓集团表示将坚持在华长期发展战略。

  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看,扩大开放与合作都是正确的选择,更是互利的选择。中国和英国的合作有旺盛的现实需求,有互补的优势,是一个“双向奔赴”的过程。中国政府和市场对英国敞开合作的大门,希望英国政府也能够积极行动,回应经济工商界的诉求,和中国一起做大合作的蛋糕。(完)

  (作者系国际问题观察员 易楚芸)

[ 更多头条 ]
冲进球场男子被行拘
  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,位居“三皇之首”“百王之先”。相传伏羲诞生于天水,创制了历法、八卦,倡导男聘女嫁。祭祀伏羲由来已久、世代传承,2014年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伏羲。[详细]
安徽唯一盲人考生高考成绩超预期
  毛宁指出,当前中韩关系面临一些困难,症结是清楚的,中方重视和发展对韩关系的基本立场没有变化,希望韩方与中方相向而行,为推动两国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作出努力。 [详细]

热点新闻 更多>

我爸80岁都不想退休的原因!治愈生灵的同时也治愈自己

  但为什么四川有丰富的水资源,却连年缺水?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讲师俞淞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地表水资源补充主要来源于降水,降水减少伴随日照蒸发加剧,导致河流来水减少,水库、湖泊蓄水以及土壤含水量减少等,引发干旱缺水。[详细]

瓦格纳集团到底什么来头

  相关统计研究显示,经济衰退最早影响的是青年人,而在经济复苏阶段,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招聘新员工,往往也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员工。一方面因为老员工拥有与岗位匹配的技能,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年轻员工产生的成本。因此,经济复苏对就业的拉动通常最后才传导到青年群体。[详细]

长安网群 更多>

移动客户端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关闭